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笔记 > 正文

提出替代强化的是谁(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提出替代强化的是谁,以及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孟晚舟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2.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3.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5. 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

孟晚舟事件的来龙去脉是什么?

孟晚舟事件的起因,是和汇丰银行有关的。

汇丰银行涉嫌给墨西哥毒贩洗钱,被美国司法部给盯上了,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汇丰银行就选择了出卖客户的信息给美国交换。

他们就把孟晚舟、华为和汇丰银行里的流水账单等信息,给了美国。

美国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他们觉得孟晚舟和伊朗有业务往来。

要知道最近一些年,伊朗和美国一直都是在搞事情,美国为了制裁伊朗,出台了限制伊朗的经济措施。

不让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和美国相关的产品出口到伊朗,否则,就是违法犯罪。

根据汇丰银行提供的一些信息,他们查到孟晚舟和伊朗有业务方面的往来,所以,就断定孟晚舟涉嫌“银行欺诈”。

因此,在孟晚舟到达加拿大之后,美国就让加拿大逮捕了孟晚舟。

这就是孟晚舟被抓的表面上的原因。

实际上并非这么简单!

为何美国要抓住孟晚舟不放呢?

原因就是他们想要打压华为,因为华为在5G基建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全世界是遥遥领先的,而且是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的,这个在未来是能够冲击到美国的核心产业的。

美国不容许任何人在高科技方面比他们做的更好。

5G之前的通讯方面的基建基础,都是在西方,都是以美国为主。

但是,以后就不一定了,有了通讯基建这个设施。说白了就可以在这个基建上搭建更多的高楼大厦了。

事实上现在的腾讯、阿里都是建立在美国通讯基建的基础之上高楼大厦。

这也就是所谓的空中楼阁,若是美国想要打压腾讯和阿里,也是很容易的,基建一扯掉,这些空中楼阁就全部倒塌了。

5G出现之后,若是再想建新的高楼大厦,肯定就是在华为搭建的平台上了,因为华为的5G是全世界最好的,影响力是最大的。

美国害怕华为未来冲击到他们的核心产业。

因此,他们要打击和限制华为,扣押孟晚舟,就是想要获得华为在5G方面的技术,事实上这个绑票人质的方式,根本是行不通的。就如同任正非所说的,任何人都是不能阻止华为崛起的步伐的。

现在孟晚舟的人是在加拿大,美国一直想要把孟晚舟给引渡到他们国家去,事实上就是为了对华为进一步打击。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该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提出,魏文帝曹丕采纳并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 *** 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优劣:

1、优势: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2、劣势: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改革。

而董仲舒推崇儒学,则是为了弘扬儒学,和辅助汉武帝统一治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董仲舒为什么走上儒学的道路呢?

董仲舒是广川人,出身地主阶级家庭,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渥,热爱读书。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董仲舒热爱读书的典故“三年不窥园”。

据说,董仲舒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非常心疼儿子,担心儿子读书读傻了,就在家中后宅建造了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休息的时候,能逛逛花园,养养精神。

没想到花园建成之后,董仲舒三年都没有逛过。

董仲舒专注学习就到了如此地步。

其实,在董仲舒读书的过程中,不止钻研儒学,而是各家学派典籍均有涉猎,法家,道家,阴阳家,经过董仲舒多年的专注,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后来汉景帝听说董仲舒十分博学,于是就封董仲舒为博士,负责皇帝的咨询和文书整理。

在董仲舒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广收学生,开启如孔子一般的教育生涯。董仲舒广招门生,弟子不限身份地位,但是董仲舒有一个癖好,不愿意面对弟子讲学,只在帷幕中隔着帘子为学生讲学,可能是有人群密集恐惧症吧。

后来,董仲舒的弟子有很多都成了才,做了官,其中有的学生还做到了诸侯国的国相。

在整个汉景帝时期,董仲舒都在弘扬儒学,从事教学工作,知道汉武帝继位。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经济上面都有比较大的改革,这样看来,汉武帝是一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主。

在汉武帝继位初期,因为年幼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过问窦太后的意见,渐渐的,刘彻对窦太后出现了政治分歧。

窦太后是汉文帝的妻子,历经三代皇帝,是汉朝的继承者和守护者。那么窦太后传承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中就有黄老之说,黄老之说,是从吕后时期就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因为当时的汉朝无力兴兵作战,于是吕后就选择了用黄老之说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简单的来讲,就是我没有能力当爷的时候,就努力发育,当个缩头乌龟,不惹事,好好攒钱过日子。

后来因为国家实在太穷了,所以后来的几位皇帝,也都用黄老之说来治理天下。慢慢的,汉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虽然黄老之说让汉朝获得了几代人的太平日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国家进步太慢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汉武帝什么都干不成,终其一生,汉武帝不过是个看家人。

而汉武帝想要做个当家人,打匈奴,改革,让国家强盛,让后世敬仰。所以汉武帝开始摸索除黄老之学以外的别的出路。

这时董仲舒的思想,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儒学非常感兴趣,就召见了董仲舒,见到董仲舒之后,汉武帝对董仲舒惊醒了提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问。

那么天人三问都问了什么呢?因为具体内容太深奥,这里我们就简单地叙述一下问题内容“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是什么”。

经过董仲舒的详细阐述,汉武帝对董仲舒非常满意,基本确定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自己改革的希望。

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权,说了不算,贸然董仲舒的思想使用在中央朝廷中,可能会遭到窦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于是汉武帝先将董仲舒派到诸侯国去,让诸侯国做这个小白鼠,先行试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先是到江都王刘非的国家做国相,刘非本身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远播,所以刘非对董仲舒十分礼遇。

董仲舒在江都王的手下做国相的时间久了,江都王对董仲舒的能力非常认可,于是江都王渐渐地十分信任董仲舒,甚至将自己想要谋反的意图都透露给董仲舒。

如果董仲舒是一个小人很有可能会将江都王想要谋反的想法告诉汉武帝,但是董仲舒没有,而是用大一统的思想规劝江都王,于是江都王渐渐的打消了谋反的想法。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董仲舒渐渐有些迷信天象之说,认为世间存在审判者,存在怪力乱神,人作恶会影响天意,于是经常做法事求雨。

公元前135年,两座皇家宗庙接连起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天意在惩罚汉武帝,想要修书规劝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的想法之后非常恼怒,当场就想将董仲舒斩首,后来想了想,董仲舒大概是读书读傻了,不能跟董仲舒计较,于是就将董仲舒贬黜了。

其实汉武帝欣赏董仲舒,是因为董仲舒弘扬的儒学治国,有利于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天人感应在汉武帝看来就比较滑稽,汉武帝根本不信哪个东西,作为皇帝汉武帝的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非常知道,神学这个东西,不过是上位者为了百姓臣服自己,弄出来骗人的。

而董仲舒一定是读书读傻了,才相信神学这个东西,就因为董仲舒比较傻,才用神学这个东西来给汉武帝扣帽子。

就这样董仲舒因触怒汉武帝被贬为平民,又开始了教学工作,过起了读书人的安分日子。

四年后,汉武帝经过公孙弘的推荐再次任用董仲舒,这次还是让董仲舒做诸侯国的国相,只是这次的诸侯是胶西王刘端。

胶西王刘端是一位比刘非更难伺候的主,比刘非更加残暴,凶狠的名声传遍天下,虽然刘端对董仲舒不错,但是刘端这个人性格反复无常,董仲舒非常害怕,于是,战战兢兢的在刘端手下做了四年的国相,之后就告病辞职了。

离职后的董仲舒依然继续了儒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同时董仲舒还继续关注着汉朝的消息,每次朝廷有大事需要决策的时候,汉武帝还经常派人到董仲舒的家中来咨询董仲舒的意见。

就在董仲舒赋闲在家的时候,汉武帝也没有停止折腾,为了敛财打仗,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等政策,没想到却遭到了董仲舒的反对。

董仲舒认为汉武帝这时竭泽而渔,虽然能够快速敛财,但是对百姓伤害极大,但是汉武帝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百姓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故,享年75岁,这就是董仲舒的一生。

回顾董仲舒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董仲舒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满足了汉武帝对权力的需求。所以后来,董仲舒才搭上了权力的快车道,他的学说也被逐渐推广。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仲舒的学说,符合汉武帝的需求,所以才会被发扬光大了。

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都是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很高兴为题主解答这个问题!下面简单介绍下,哪六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功绩!

第一位,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位,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亦称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

秦武王重武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武王身高体壮,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此做了大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第四位,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争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又灭亡西周国(此西周不是作为朝代的"西周",而是战国末期的西周公国),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终年有75岁。

第五位,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赵氏,名柱?(一作式?),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下令大赦罪人,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拆除王家园囿。秦孝文王于前250年11月12日行改元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第六位,秦庄襄王(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亦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末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其子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追封秦庄襄王为太上皇。

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

一、“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

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独有的见解,它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比如在《春秋公羊传》就有表述。

春秋公羊传

大一统的主张是春秋时期的多家主张,现在有人认为它属于法家,根据“道法同源”,那么是不是认为道家也有这种思想?荀子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孔子也有说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见儒家也是坚持大一统的。而纵横家的各种道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大一统。说个偏门的,农家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凡是开展农业的地区都应该大一统。

可以认为,春秋大一统是春秋时期经过中华长期思想碰撞,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统是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其他国家的显著文化特质。

二、时代选择了董仲舒

董仲舒是汉代人,正巧遇到了汉武帝,推举起了他的学说。事实上,若是董仲舒不说,在当时也有“宋仲舒”“张仲舒”会说,因为汉武帝是一定需要“大一统”学说。

董仲舒

三、历史上的大一统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贯彻大一统的时代有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一统”是华夏民族的主张,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大一统”概念。

1.汉朝

汉朝所谓统一天下的时候,虽然击败了项羽,实际上北方有匈奴,南方有南越。那么凭什么认为汉朝是大一统王朝呢?答案是汉朝皇帝有天子身份,这就是汉武帝要推崇董仲舒“大一统”的原因,也因此推崇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一系列主张。

在汉朝,匈奴首领是“单于”,是天子的意思。汉匈战争,本质上是争夺“天子”之位。战争结果是匈奴放弃了“单于”,改称“可汗”。相当于放弃天子,改称国王。自此“天子”一脉在 *** 手里。

冒顿单于

南越是服从大汉王朝天子身份的,所以汉朝对于南越是“徐徐图之”。这也为后来奠定一个基础:若只称王、不称天子,在特定历史条件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2.三国

三国本质是曹刘两家挣天子位,孙吴是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孙权虽然是皇帝,但是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天子。

曹操的后代曹丕的帝位是禅让

在三国时期有个特殊的存在: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没参加春秋大一统讨论,所以没有“大一统”这个概念。所以高句丽国不支持大一统,却无时无刻不追求扩展地盘,所以经常被打败,其中有汉军,有魏军。这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强大力量,远不是偏域小邦可以理解的。

3.五胡乱华到隋

五胡乱华,从天子身份,只有北魏和东晋是有这个地位的。所以最后北方统一与北魏,东晋宋齐梁陈是一脉。北魏到隋其实是一脉相承,只是天子人家换了而已。

隋有个特殊身份:天可汗,等于是再次有了草原天子身份。这个身份其实在北魏时期就有了,北魏时期的天子对手除了南方诸国,其实更重要的是草原柔然。只是因为柔然没有“大一统”概念,长期没有强大。在北魏和柔然争斗中,柔然败于内乱突厥。

北魏花木兰抵抗的就是柔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北魏东晋,其他国家大部分属于独立,最后被历史淘汰。最典型的是五个燕国,武将能打没用,最终被历史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羌族此时建立了凉国,也是独立。

4.唐

唐是一个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需要注意的是,唐更多运用的是天子身份,所以辖地很多国家,但是也归大唐疆域。最典型就是渤海国,他们是高句丽的后人,因为没有春秋大一统的概念,再次独立,但是归属于唐朝。

大唐自李世民后就有天可汗的称号

5.辽宋金

辽宋时期,辽宋是兄弟之国,辽为天下正统,是天子,但是辽宋都是皇帝。宋表示不服,提出三国正统是刘备的概念。

在辽宋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其他民族也纷纷独立,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天下一统,所以他们的独立也有法理性。有的回归一统,比如钱越国归于宋。有的就是独立,但是不称天子,比如西夏,他们是五胡时代羌人一支。

*** 渊之盟表明辽宋是兄弟之国

金国的人大量是高句丽、渤海国的人,大概是千年失败吸取教训,在这个时期,金国也开始天下一统。这为后来清的一统天下做了极好基础。若是金国始终藏在北方,恐怕就算是岳飞去世,不久以后也会有 *** 带兵北上推翻他们。但是因为金国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从此走上了和高句丽和渤海国完全不同的道路。

6.元

元统治时期不到百年,不认为是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肯定没有天子身份,成吉思汗是拥有四海的汗,只有陆地,没有天。但是忽必烈的大元帝国是有天子身份的,大哉乾元说的就是天的意思。

大哉乾元就有天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元在明朝并没有消失,在北方一直有北元,就是因为是忽必烈的后代身份,所以一直保有天子身份。

7.明清

明的法统来自于百姓,农民扶持起来了朱元璋,属于典型的民间身份。需要注意的是,明并不追求土地一统,而是追求天下一统,所以明并没有灭了蒙古,而是希望蒙古称臣纳贡。所以有明一代,就算是打蒙古也没有灭族,而是希望称臣纳贡。

隆庆和议后明蒙关系和谐

清的土地上的人是高句丽、渤海、金的后人,但是在皇太极时代追求了大一统。所以皇太极取得北元大汗印后,继承了北元的天子身份。自此清朝开始强大,明清之争也从地方平叛变成了明清争正统。

皇太极的帝位正统源自于北元

寒言冰语

在中国,大一统有几个特点:

1.最高身份。大一统的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那个时期没有皇帝。所以大一统时代最高身份是天子,而不是皇帝。

2.法统依据。大一统的来源一定合法。在中国法统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是儒道墨法尊崇的继承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自下而上是农家的农民,农民支持的人也有法理依据。

3.时间限制。若是只有暴力,那么他是很难实现大一统的,就算他统一天下,时间也会很短。

4.大一统的方式。在中国大一统的方式有几个:一统天下是;但是未能一统天下,也会以正统认证的方式选择正统王朝。

本质上,大一统是春秋时代天子概念的延伸,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天子的概念是来源于天,是中国这片土地传承了超过6000年的概念。

西水坡大墓表明天下含义有6000年以上

一直以来,西方都有疑问:为什么欧洲没有强大帝国,而东方有。确实是,西方国家有罗马帝国,但是后来却在未出现罗马帝国,却有完整的宗教和教皇。但是无奈的是,在神的化身和天的化身竞争中,神从未取胜,但是天却取胜了。对于天,古代有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今天特别明显能感觉到,西方更多认识是“不为桀亡”,中国则是“不为尧存”。

需要注意的是, *** 教的信仰“ *** ”正好是在神和天之间的一种情况, *** 教不拜偶像,非常像天。但是 *** 教也有 *** 的称呼,又和西方宗教很像。

天下和大一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关于提出替代强化的是谁和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