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笔记 > 正文

企业知识转移 企业信息化中知识转移的类型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企业知识转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企业信息化中知识转移的类型
  2. 知识转移方法
  3. ERP实施,如何做好知识转移
  4.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

企业信息化中知识转移的类型

企业信息化的参与成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企业是用户,咨询公司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系统集成商是技术实施者。为了克服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由于信息占优引发的道德风险,在第3章中讨论了引入监理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这样知识转移的主体就可能扩展到四个,但核心仍是实施伙伴(知识提供者)与企业用户(知识接受者,既包括企业员工也包含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知识转移。

5.2.1.1不同主体间的知识转移

参照委托-代理理论和波特竞争力理论,左美云[25]把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各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分为六种类型,即合同型转移、指导型转移、参照型转移、约束型转移、竞争型转移和适应型转移。考虑到咨询顾问与监理的区别,以及略去参照型转移(指其他已经实施ERP系统的企业向正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企业转移知识的过程,主要是实施经验、教训等)、竞争型转移(指竞争者向实施方转移知识的过程,竞争者既可以是一起参与投标的对手,也可能为同一行业或地区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伙伴)等情况,笔者将知识转移类型进行重新划分,如图5.3所示。

图5.3ERP实施主体间的知识转移框架

合同型转移是委托方与代理方为满足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明显条款以及隐含条款而进行的双向知识转移;通过监理方向企业进行的指导型转移,可以使企业获得IT方面的知识,减少信息化项目中的风险;约束型转移是指监理方向系统实施方(开发商和咨询顾问)转移知识的过程,主要涉及风险和质量管理等;适应型转移是指代理方与其合作者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过程,合作者可以是进入国内市场寻找本地化合作的跨国企业,或者是实施方的互补商(如咨询顾问与开发商);组织型转移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知识转移的过程,它属于个体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范畴,涉及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学习型转移主要指企业员工从咨询顾问那里获取ERP思想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咨询顾问对企业的熟悉、理解;渐进型转移是企业员工通过参与系统实施过程,与开发商共同协作、互相学习,获得信息技术知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5.1.2.2不同信息下的知识转移

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作为系统实施方的实施咨询顾问和系统集成开发商是知识的提供方(销售者),而企业则为知识的接受方(购买者),交易双方都试图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但对于系统实施过程中所转移知识的价值判断受到一定市场环境影响,使得双方并不一定都能够达成共识[26]。根据博弈中的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将知识转移分为四种情况:完全信息对称(Ⅰ)、提供者占优(Ⅱ)、不完全信息对称(Ⅲ)、接受者占优(Ⅳ)(图5.4)。

图5.4知识转移的四种情况

在完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系统实施方和企业用户都能够正确地评价ERP系统实施过程中所转移的知识,双方在相互信任下顺利完成系统的开发任务。显然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情况,但其假设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市场环境中很难见到[27]。与咨询公司和系统集成商相比,企业普遍缺乏对先进信息技术的了解,尤其是ERP系统先进的管理思想,这就使得实施方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和主动地位,并进一步造成不对称信息下的提供者占优成为现实中的普遍现象,这也是许多学者探讨引入监理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具体的企业流程、结构的设计时,由于熟悉业务的企业员工对于ERP系统的核心思想缺乏理解,而掌握先进技术和思想的开发人员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譬如联想集团认为项目初始阶段咨询专家对知识的贡献率为90%,而随着项目实施深入用户在探索实施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上对知识的贡献率上升到了90%,也就是说任何一方对知识价值的判断都不是完全的,此种情况在双方涉及新领域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接受者占优状况下,企业能够准确判断提供者所提供知识的好坏,从而可以选择采用合适的实施方,或对知识转移效果不佳的实施方进行相应的惩罚,然而从企业实施ERP系统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即便存在其研究的价值也不大。因此,下面仅对Ⅱ、Ⅲ两种情况来进行理论分析。

知识转移方法

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国家实施转化转移。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承担的煤基合成油科研项目,是国家863计划项目和中科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该项目所取得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由中科院与山西省 *** 直接组织实施的。基于该项科技成果,山西省建设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条煤基合成油生产线,这对我国燃油能源发展和安全有着战略性的意义。这种由国家直接组织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模式,一般适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产业战略发展的重要原始创新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适用于有关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方面的成果技术转化转移。

二是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该模式是指在某项科研成果和技术研发完成并在小试中试中获得成功后,科研机构自行组建企业实体,进行产品开发或产业化生产。例如,1984年,中科院原计算所(现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投资20万元成立了中科院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当时联想由11名科技人员组成,主要对原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进行转化。到2005年,联想集团已拥有资产622亿元,累计向国家纳税75.5亿元,成为目前国内IT行业排名居首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模式的优点在于研发和再研发力量比较强,成果和技术创新发明者直接参与企业创办,他们精通成果和技术研究研 *** 况,能及时进行成果技术转化转移后的改进和升级。劣势在于科研人员缺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这种情况在企业组建初期更为明显,致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生产的进程比较缓慢。这种科研机构内部转化转移模式适用于国内尚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原始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三是外向型市场转化转移。这是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有偿转让形式。科研机构通过某种渠道或场所向企业有偿转让科研成果和技术,企业获得成果开发和技术使用权。

企业委托形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委托科研机构进行某项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科研机构按照企业要求完成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任务,交付企业验收投入使用。

合作研发形式。科研机构与企业就某个项目或某项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创新,一般来说,科研机构投入科技力量,企业投入资产资金,双方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联合共建形式。这是一种长期战略性科技合作形式,对科企双方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如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所、实验室等,双方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科技副职形式。

ERP实施,如何做好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指的是知识从一个资源体转移到另一个资源体,然后通过学习使用,并掌握这种知识.这样完整的才达到知识转移的目的. 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ERP普及率已是相当的高。一方面,众多企业通过实施ERP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提高了管理水平,改善了业务流程,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许多的失败案例又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企业界还存在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使用上的障碍,ERP系统实施的成功率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非常低。由于ERP的庞大,实施牵涉到的各方面的问题就非常的多。 第一、通过培训进行知识的转移 每个项目实施,培训肯定是少不了,也是知识转移的非常重要一步。首先要根据当前ERP项目的业务,再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计划。然后就要准备好培训材料了,按着计划中的培训内容整理出一套适用于该企业的培训计划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制定培训内容过程中要考虑部分企业的业务连贯性、完整性,以及项目的实施步骤安排来展开。 第二、通过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转移 在实施或者上线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是知识转移的一个过程与方法。每次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尽量完整的解决方案,可以形成文档,让知识得到更好的保留与传递。 第三、通过自身的经验技巧进行知识转移 项目经理或者说实施顾问应该把自己的经验、技巧去传授给客户,这是最为复杂的,也是最为关键的知识。比如企业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这些就不是使用手册所能讲的,靠的是实施人员的经验与知识能力,而这些知识也是最不好传递与掌握。 第四、利用客户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转移 所谓的利用客户的知识,更多的是吸收客户的优势,让这些优势融合于软件中,并让客户利用上这些优势,也就达到了知识的转移效果。很多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可能是行业特性,有可能是管理理念,也有可能是先进的流程。其实这也和金蝶的个性化运用扯到一起去了,不可否认金蝶这方面现在做得还是不错的。第五、实施人员的知识质量要高

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激励机制

尽管企业信息化中的知识转移主要发生在组织之间,但考虑到员工吸收知识的先后(尤其是关键用户),以及项目上线后员工对ERP知识的持续完善,因此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在企业内的知识转移过程中,虽然精神激励与环境激励常常处于主导地位,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市场激励因素,Davenport认为内部知识转移的主要动力在于互惠、声望和利他[47]。知识转移作为社会行为交换的一种形态同样满足交易双方相互获益的原则,知识的获得和传授都是有成本的,人们转移知识就需要得到一定的回报;知识提供者想让他人将其当作拥有知识和经验、并乐于与他们共享的人,这种名望是无形的却能给获得者带来有形的收益,如工作稳定性、晋升机会、薪水提高等;利他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行为,是其个人品格的反映。

按照企业是否干预个体知识转移,可以把企业内知识转移方式分为自发转移式和管理参与式两种。自发转移式是企业员工因个人关系或工作关系,在个体之间自发地进行知识的转移,实现知识的共享与扩散;管理者参与式是在组织激励和干预下,促使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转移,转移过程中由企业提供物质或精神奖励。

5.4.2.1自发式的知识转移

由于知识的转移是通过双方知识共享活动进行的,知识提供者(代理方)通过转移知识的努力而获得现期或预期效用,接受者(委托方)无法观察到知识提供者的努力但能看到其知识的产出。这样,假定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的报酬为线性的,则可以构建(3.11)式的委托-代理模型(详见3.2.2的推导),并求得激励系数(分享产出份额)。意味着提供知识者的努力与其承担风险成反比,而且努力成本系数其解

b越大,要想使知识提供者付出同样努力的激励也就越大。

对于知识提供者来说,知识获得的过程越艰难,他越不愿意进行转移,因为一旦知识被他人所掌握,自己的优势地位将受到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重视程度、工资和职位提升等。另外,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转移知识支付的非物质性以及知识的黏滞性,提供方的风险系数一般与双方的信任程度呈正相关性,也就是说知识转移双方信任度越低,对于知识提供者来说,转移知识的风险系数就越大,对知识接受者来说,意味着他需要以更高的激励水平来激励提供者,而这在接受者不能观察到提供者的真实努力水平下是难以实现的。

5.4.2.2管理者参与的知识转移

如果企业以奖励、命名等手段鼓励个体之间的知识转移时,相当于在线性合同中增加了一个观测变量,即(sπ,z)=α+β(π+γz),其中z为与努力a无关的可观测变量,且

;γ表示提供者收入与z的关系,γ=0时表明收入与z无关。这样,知识提供者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这里的cov(π,z)为π和z的协方差。此时知识接受者的最优化问题可写为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求解,可得

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人员行为的研究

可以看出,在co(vπ,z)≠0时,β>1/(1+bρσ2),知识提供者的风险成本Rc=pvar(s

。也就是说,在管理参与情况下,提供者的努力分享份额有所提高,同时个体之间知识转移的风险成本有所下降,提供者原来的一部分风险成本由企业来承担,从而对知识拥有者传授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个体之间的知识转移相对容易进行。

OK,关于企业知识转移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