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

形容非常谨慎(谨慎谨慎小心谨慎)

形容非常谨慎(谨慎谨慎小心谨慎),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形容非常谨慎(谨慎谨慎小心谨慎)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谨慎”是人类的一种优秀性格特质(即“美德”)。谨慎的人做事之前,习惯思前想后、权衡利弊、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往往难犯大错误,这是谨慎带来的好处。谨慎也有害处:过分谨慎的人,可能保守。他们考虑太多,总想选择最好、最保险的方法,不敢或不愿冒险,从而失去迅捷成功的机会。

古往今来的大政治家多是谨慎的人,如诸葛亮、周恩来等。古代的名相往往谨慎,也往往保守。诸葛,因谨慎被刘备托孤(见《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辅佐幼主三分天下。他正因谨慎,不愿冒险,没采纳魏延突袭子午谷的建议,北伐曹操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而古之名将有谨慎的,也有冒险激进的。汉武帝时期的名将,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前者谨慎,后者激进,都取得赫赫战功,名垂青史。所以,很难说谨慎一定是好的,而冒险激进就一定是不好的。

什么样的人会谨慎?一般是相对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古之名相基本如此。但知识和学问同样是双刃剑:一方面使人知道更多的做法,一方面限制人尝试可能更好的做法。有学问者深知通过读书获取前人经验就可避免大部分冒险,当然会不断强化之,而这个行为本身又会让“冒险的能力”用进废退。所以,书读得越好的人就越保守,而保守的倾向会让人更勤奋学习。这种保守有时看不出来。某些学问丰富的人貌似并不保守,那是因为外人并不了解他们的知识边界:看似在冒险尝试,其实他们早已成竹在胸了。而对真正不了解的事,他们还是保守的。没知识的蠢人不明白事理,也无法“谨慎”:不知道分析问题的方法,无法权衡利弊,所以不可能“谨慎”。但蠢人却有可能保守,他的保守来自于“不懂”产生的“畏惧”,而不是如“谨慎”的智者那样“不愿意冒险”。

严格来说,谨慎并不完全等同于细心。他们的行为表现可能相近,但目的有差异:谨慎更多是为了防止风险,着眼于未来;细心更多的是追求细节,防止出错,着眼于当下。

从人生成长过程的时间维度来看,谨慎的美德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得到强化。这一点基本上已被公认,如果说一个人越老越不谨慎,估计很难有人相信。不但如此,美国心理学家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谨慎度”和年龄有非常高的相关系数,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具体观察一个人所有的决策和行为,必然有较为谨慎、喜欢思考权衡的时候,但也有冲动的时候,每个人的比例不同。假设一个人谨慎和冲动的比例是9:1,那么可以认为他就是个谨慎的人吗?不一定,要看结果。比如,某人从事投资,9次的谨慎让他好不容易赚了几十万,而一次的冒失就能把他赚到的钱都赔光,甚至负债累累,估计没人认为他是“谨慎者”。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说这种情况。而另外一个投资者,经常亏点小钱,但最终一次赚了大钱,从此实现了财务自由,金盆洗手,躺赢后半辈子,估计没人敢说他不谨慎。所以,评价一个人是否谨慎,要盖棺才能定论。

我曾经思考过乐观积极情绪和谨慎之间的关系,发现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较不容易谨慎。比如,我接触过一些错误投资P2P被骗的人,这些多数是乐观者。他们过于相信电视广告、明星站台,受骗上当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导致自己的人生跌入低谷。能怪社会、怪他人吗?这个社会的骗子永远都这么多。其实还是要怪这些人自己不够谨慎。幸好这些人多数天性乐观,钱被骗光了,继续努力赚钱。而再次赚到钱后,会不会再次被骗呢?显然,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再次被骗。如果他们改变不了自己轻信、冲动的习惯,提升不了谨慎度,很可能碰到另一个骗子,用另一种方式,再次将他们骗得精光。

应该如何提高谨慎度呢?可以试用如下的方法:

*不断学习,充实知识;

*决策前仔细思考、多方咨询;

*经常提醒自己要谨慎。

标签:

更多形容非常谨慎(谨慎谨慎小心谨慎)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