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笔记 > 正文

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叫什么(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是什么)

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叫什么(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是什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叫什么(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是什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疫又称瘟疫,指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东 *** 许慎《说文》解释说,疫,民皆疾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得的病就叫作疫,显然指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古人认为,疫病是由疠气引起的,疠气指空气中的毒气、异气、杂气、邪气等。这种疠气因自然运行失常所致。所以,在中国古代史书中,疫情出现被记入《祥异志》《五行志》。

瘟疫伴随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人类也很早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和认识,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中医药防疫体系。历史上,正史对甘肃疫情多有记载。甘肃古代用于防疫的材料很多,现介绍雄黄、青木香、戎盐、蜀椒四种,以飨读者。

雄黄

雄黄

雄黄俗称鸡冠石,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传统医学认为,雄黄药性突出。中国最早的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称其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之功。宋人《证类本草》也描述雄黄外黑者为熏黄,主恶疮,杀虫。根据雄黄的杀菌消毒作用,古人常用其来辟秽化浊,预防瘟疫。在防疫方面,雄黄的使用方法主要有佩戴、涂抹、泡酒。

佩戴就是将雄黄等装入香包佩戴在身。有学者对清代以前的59部古代医书所记香佩防治疫病方剂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包括193味中药,总使用频次 714 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一味药为雄黄,达到38次,占总频次的 5.32%,应用于80%的方剂中。此外,有17个单味药方剂用于香囊辟疫,雄黄名列其中。清人《松峰说疫》记载了香囊的佩戴方法:红绸缝三角囊盛五丸,带左臂上,仍可挂于门户。

涂抹,指将雄黄涂在鼻腔等部位。清人《外治寿世方》记载:雄黄研细末,水调多敷鼻孔中,即与病人同床,亦不传染。将雄黄涂抹在鼻腔,可以防止疫气通过鼻腔进入人体。另外,雄黄 *** 打喷嚏可把人在瘟疫之家闻到的秽浊疫气经鼻再排出体外,免受传染。《外治寿世方》记载了全身涂抹的具 *** 置:把雄黄等药捣筛末,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在鼻腔之外,还可以涂抹在头顶、额头、耳门、手心、脚心等部位。

旧俗端午节有饮用雄黄酒的习惯。清人《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古有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的说法。在酒里加上少量的雄黄,可解病毒。雄黄有微毒,雄黄酒不适宜小孩喝,为此,大人就蘸酒在小孩额头涂抹一番,以期达到辟邪祛秽的作用。清人《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是说端午节日,小孩手拿艾叶,头戴菖蒲,额上用雄黄酒写王字。民间传说《白蛇传》有端午节白蛇因饮雄黄酒而现原形的情节,也说明雄黄酒有驱邪作用。此外,东晋人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可服食的 辟瘟疫雄黄丸药:雄黄、丹砂、巴豆、矾石、附子、干姜分等。捣,蜜丸,平旦向日吞之一丸,如胡麻大,九日止,令无病。

甘肃很多地方产雄黄,见于史书记载的有河西、陇南。比较而言,陇南尤其是武都、宕昌出产的雄黄质量上佳。唐贞观年中,宕州发现数尺见方的大块雄黄。今陇南地区湿润燥热,农家习惯将雄黄粉、雄黄酒洒散在墙角、床底等处,目的是驱虫、清洁环境。

青木香

青木香

青木香与甘肃的联系见于隋朝。大业五年,隋炀帝车驾西巡,讨伐吐谷浑。(樊)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樊子盖担任过凉州刺史,熟悉吐谷浑活动区域即今青海湖一带的气候特征。不过,此处的雾露并非天气变化所致的水雾和云气,而是指蚊虫。

古人认为,蚊蚋如雾致瘴。蚋就是小蚊子,蚋之小而黑者名蟆子。宋人《埤雅》记载:蚋喜乱飞,似蚊而小,望之如雾。小的蚊虫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烟雾。成群的蚋又被称为瘴母,瘴母是致病之根源。南方的瘴疠在中原一带被视为伤寒。所以,樊子盖所讲的雾露实际上讲瘴疠,而非雨雾。吐谷浑地有瘴气,在隋之前就见于记载。《魏书·高宗纪》记载,公元461年九月,北魏军队追击吐谷浑,诸军济河追之,遇瘴气,多有疫疾,乃引军还,获畜二十余万。此次瘴疫发生在凉州、青海一带。至于蚊蚋团聚成雾,至今依然可见。在靖远沿黄地带夏日麦田中,成群的蚊子团聚成车轮大小,颇为常见。在陇南一带,人们口语中称小蚊子为蟆子。

熏香炉 古画

青木香又称木香,是疗效很好的避瘟疫药材。《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主邪气,辟毒疫温鬼。青木香又名五木香,简称五香。唐王悬河《三洞珠囊》描述:五香者,即青木香也。一株五根,一茎五枝,一枝五叶,叶间五节,故名五香,烧之能上彻九天也。南宋王观国《学林·五木香》:古药方有五香散,其方中止用青木香,则五木香乃青木香也。

古人佩戴香囊

古人把青木香捣好放在衣箱中或佩戴在身上,让香味自然地沾上衣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熏衣方:将青木香等研磨成末,加工成丸药用来熏衣。青木香还被用来做成床的佩饰物,《北史·真腊国传》:其王三日一听朝,坐五香七宝床,上施宝帐。五香即青木香。《太平广记》引《大业拾遗记》记载:隋文帝观文殿中有五香重床,春夏铺九曲象簟,秋设凤绫花褥,冬则加绵装须弥毡。五香重床即配以五香木的床,《北史》也记载:王榻后作一木龛,以金银五香木杂钿之。

大多数文献记载青木香产于南方。三国时东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云:青木香出天竺,是草根状,如甘草。但是,凉州长青木香也有文献依据。北凉段规龙《凉州记》记载:焉支山,在郡西界,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有松、柏、五木,其水草茂美,宜蓄牧,与祁连山同。一名删丹山。其中,五木就是青木香,产自焉支山。如此看来,樊子盖献给隋炀帝的青木香自然是焉支山出产。《本草纲目》木香,草类也。本名蜜香,因其香气如蜜也。点燃青木香后,香气能飘彻九天。飘上九天的烟气自可驱散蚊蚋,避免瘟疫传播。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至明代以来,青木香已经成为马兜铃根的正名。为了以示区别,又以原称青木香者为南木香、广木香。

蜀椒

蜀椒

甘肃陇南盛产花椒,古今有名。花椒的药性在春秋时代就为人们所认知,范蠡《范子计然》记载:蜀椒,味辛温,主邪气。《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温。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轻身增年,生川谷。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花椒坚齿发、明目,久服,轻身好颜色,耐老增年通神。

使用花椒的驱邪辟疫方法有两种,一是佩戴。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多个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都装有药物。经研究鉴定,这些药物为辛夷、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可见当时人们随身携带香囊,使用香枕、熏香等香疗方法辟秽消毒、净洁环境、防治疾病,已成为一种习俗。

另一种方法是泡酒。椒酒最早见于《后汉书》:兰肴山竦,椒酒渊疏。唐人李贤说,椒酒,置椒酒中也。用于避瘟疫的椒酒有两种名称,一种是屠苏酒。晋代葛洪认为,屠苏酒为东汉神医华佗发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言屠苏酒可以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孙思邈讲的屠苏酒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等7味药组成。喝屠苏酒先从小孩子开始,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其后,历代老百姓在春节时期把饮屠苏酒作为辟邪驱灾的习俗之一。李时珍百病主治药云:屠苏酒元旦饮之,辟瘟疠。第二种是椒柏酒。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黄河流域的习惯:正月之旦,是谓正日……子妇孙曾,各上椒酒于其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南朝梁政权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长江流域的习惯:岁旦饮椒柏酒以辟疫疠。所谓椒酒、椒柏酒,就是浸泡花椒、柏叶而成,具有解毒、辟瘴气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椒柏酒辟疫之功:元旦饮之,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除夕以椒三七粒,东向侧柏叶七枝,浸酒一瓶饮之。在百病主治药亦云:椒柏酒元旦饮之,辟瘟疠。

椒酒使用中提到的蜀椒出自甘肃陇南一带。《范子计然》云:蜀椒,出武都。《名医》曰:一名巴椒,生武都及巴郡。武都即今甘肃陇南地区,这一带盛产花椒很早见于记载。《梁书·诸夷传》记载武兴国出椒,武兴国的统治区就在陇南徽县、康县及陕西汉中一带。《南史·西戎传》记载,今西和礼县一代的氐人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梁人吴均《饼说》记载了有名的仇池连蒂之椒。据说,刘裕攻灭后秦后进入长安,想了解长安美食。后秦官员给刘裕推荐了饼,并说做饼的食材全为各地名产,其中调味品有洞庭负霜之桔,仇池连蒂之椒。此饼可使人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可谓举世罕见。在居延汉简里,有个药方也记载蜀椒:蜀椒四分,桔梗二分,茎二分,桂……汉代居延远离陇南数千里,发现用蜀椒的药方,表明武都蜀椒使用范围之广。

戎盐

戎盐

甘肃所产的盐在史书中多见,其中以戎盐最有名。《凉州异物志》记载:盐山二岳,三色为质。赤者如丹,黑者如漆。大小从意,镂之写物。作兽辟恶,佩之为吉。戎盐可以疗疾。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记载:(盐)味咸,温,无毒。主杀鬼蛊,邪注,毒气,下部匿虫虫疮,伤寒寒热,吐胸中痰澼。强调盐的防疫功能。

《凉州异物志》记载:将戎盐大小从意,镂之写物。作兽辟恶,佩之为吉。看来,戎盐可作佩饰。人们根据意愿,或镂空,或雕刻,将戎盐制成大小随意的物件。同时,又制成兽形,用来辟邪。另外,也可以服食戎盐避瘴。清人《救生集》记载:预辟瘴疠:桃仁一斤、吴萸、青盐各四两,同炒热入瓶密封,一七取出,炼去茱萸盐,将桃仁去皮尖,每嚼一二十枚,山居尤宜。唐代,咒禁之风盛行,孙思邈《千金翼方》有驱邪用盐记载:念诵咒语后,先吸一口水,捻盐着口中……一遍盐水漱口,三七遍成一禁也。盐的使用在于祛除病患身上的晦气。盐也被视作有消毒性的药品,念咒作汝不疾去,咸盐、苦醋唾杀汝,或念咒作吾从天南来至北,食盐三斛……口含百毒,意在使盐通过咒语作用于病患,迫使疾病屈服。

戎盐因产地得名,在两汉时期就已经为中原人所知晓。《周礼·天官》记载:王之膳羞,共饴盐。东汉郑玄注: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 饴、恬都有甜的意思,看来,戎盐咸味不重。《本草纲目》引《凉州异物志》曰:出于胡国,故名戎盐。戎盐的产地集中在甘肃一带,陶弘景《名医别录》载: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今戎盐虏中甚有,从凉州来,芮芮河南使及北部胡客从敦煌来,亦得之,自是希少尔。看来,凉州和敦煌是戎盐两大产区。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陶弘景言进一步描述戎盐的形状性能:其形作块片,或如鸡鸭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新唐书》记载廓州进贡之物有戎盐,廓州在今青海境内,凉州南部,相距不远。说明青海在唐代是戎盐的道地产区。唐人《石药尔雅》载:戎盐,一名仙人左水,一名西戎上味,一名西戎淳味,一名石盐,一名寒盐,一名冰石,一名光明盐,一名紫女,一名上味,一名石,一名倒行神骨。可见,戎盐美名甚多,确为当时的上品。宋人苏颂《本草图经》记载:今阶州出一种石盐,生山石中,不由煎炼,自然成盐,色甚明莹,彼人甚贵之,云即光明盐也。如此,陇南所出盐与戎盐同质。

甘肃古代防治瘟疫的材料还有很多,不限于雄黄、青木香、蜀椒、戎盐。不过,这四种药材可真称得上是全国性的品牌药品。从使用方式看,四种药品都可作佩戴之物。应该说,要做到杀毒辟疫功效而不伤正气,香囊是安全性较高的外用手段。中医认为,疫疠之邪多与湿气有关,疫多因时行疠气从口鼻传入所致。雄黄、青木香、戎盐、蜀椒等香药,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使蛇虫闻之远遁。使用时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清爽神志的作用,是最常用的预防疠气的药物,这也是香囊盛行的原因。同时,中医治疗瘟疫,概括说就是扶正和祛邪,避其毒气的环境消毒法是祛邪的重要环节,数千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门后、墙角撒雄黄粉、雄黄酒等习惯至今沿用。无论佩戴、泡酒、洒撒都充分体现了中医体系在预防瘟疫方面的治未病之病——无病预防、有病早治的思想。

当前,人们对瘟疫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防控措施更加多样有效。汲取古人智慧,合理利用中医药资源,有意识地清洁卫生、杀虫除害、改善生活环境等,是预防瘟疫的良策。

更多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叫什么(古代甘肃的防疫药物是什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