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笔记 > 正文

唯识论是什么(唯识论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关于唯识论是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唯识论是什么意思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新儒学?
  2. 唯识学入门七本书
  3. 什么叫哲学?
  4.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5. 唯物主义,和唯识主义的区别?

什么是新儒学?

中国哲学史学会原会长、炎黄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方克立在他的《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一书中指出:现代新儒家和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梁漱溟、张君劢、马一浮、熊十力、冯友兰、贺麟、钱穆等学者为代表,其意在恢复儒家道统,特别服膺于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力图以儒家学说为本位,吸纳、融合及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新儒学在义理上,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继承宋明理学,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新儒学这个名词,是一个新造的西洋名词,与道学完全相等。”是泛指新文化。著名哲学家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进一步指出:“广义的新儒家思想的发展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就是中国现代思潮的主要潮流。”

五四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固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发展到后来矫枉过正,变成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单站在“打倒”的立场上,难以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于现实需要的文化体系,不免过于简单武断,割裂了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也就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根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发现,有些西方“新思想”同传统的儒家文化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很多学者有过在西方留学的背景,对西方文化有着更深刻地认识他们认为,儒家文化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只要与西方文化展开对话、交流与合作,就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现代新儒家自产生之初,便力图在现代中国重新恢复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之抗衡西方文化,减缓其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他们是典型的“道德文化决定论”者,如台湾知名学者、哲学家韦政通在《当代新儒家的心态》中,对新儒家和新儒学提出了七个方面的所论:

1.以儒家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在儒家传统里又特重其心性之学;

2.以中国历史为一精神实体,历史文化之流程即此精神实体之展现;

3.肯定道统,以道统为立国之本、文化创造之源;

4.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应有的敬意和同情;

5.富根源感,因此强调中国文化的独创性或同源性;

6.有很深的文化危机意识,但认为危机的造成主要在国人丧失自信;

7.富宗教情绪,对复兴中国文化有使命感。

他认为儒家的道德文化可以决定、解决其他一切问题,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儒家思想都进行了全面的攻击时,新儒家们依然执着地认为,在新儒学思想中包含有普遍而永恒的价值,其中伦理道德精神通过现代的发展,一定能够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未来生活的基准。

现代新儒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于1921年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视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梁漱溟把传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考量,明确提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在当时全国上下皆云“儒学误国”的氛围下,扛起了复兴儒学的大旗,引起全社会一片哗然。出版仅一年,就引起来近百篇文章的笔墨官司,各家各派争论不休,现代新儒学由此诞生。

此后,新儒学在百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代表人物及著作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读经识要》《原儒》,张君劢的《人生观》《明日之中国文化》《新儒家思想史》等。

第二个阶段是70年代前,主要有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新原人》《新原道》,钱穆的《中国近代儒学之趋势》《朱子新学案》,方东美的《原始儒家道家哲学》《新儒家哲学十八讲》,唐君毅的《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道德之自我建立》,牟宗三的《道德的理想主义》,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等。尤其在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还联名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又名《中国文化与世界》,这一著作堪称新儒学研究的代表之作。

第三个阶段是直到现在,还有张灏的《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杜维明的《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刘述先的《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蔡仁厚的《新儒家的精神方向》,成中英的《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余英时的《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等著作,都为丰富和完善新儒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新儒家倡导的新儒学,主张中西融合,并非一味复古,他们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精华部分加以创新与改造,使之与时代精神相对接。第一、二代新儒家主要起了奠基作用,他们建立起系统的新儒学理论,如熊十力创制“新唯识论”,冯友兰创立“新理学”等。此外,他们还在抗日战争的后方创办了复兴书院、勉仁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院校,大力宣传现代新儒学的文化主张。

1949年后,现代新儒家的重心逐渐由中国大陆迁移到中国港台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君毅、牟宗三继续强调的心性之学,以之全面解读儒家传统。他们系统地解读儒学的哲学体系,研究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沟通中西哲学的差异和隔膜,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

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儒家学者渐次登上学术舞台,对现代新儒学进行了历史性的反思,将传统儒学与当今西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突破了传统儒家发展的界限,使儒家文化在国内外,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

唯识学入门七本书

(1)《成唯识论述记》

(2)《华严经》

(3)《解深密经》

(4)《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5)《阿毗达磨经》

(6)《楞伽经》

(7)《厚严经》

什么叫哲学?

哲学是最高的一门学科。

如果想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有条有理,明明白白地过生活,就必须要学习哲学。

因为这门学科是目前人类所有学科的顶峰,是人类思想文化漫长历史的一个重要结晶。

不论是日常生活,包括做科学研究的话,也必须运用到哲学当中的一些思想和理论。只不过大多数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某种哲学想罢了。也就是常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

比如说,对立统一,量变于质变,否定之否定,这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论化归于生活,都是在应用于无形之中的。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顶峰,它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它是用来指导其他学科的一门学科。

哲学的这个哲字,也就有哲思,智慧的相关含义。简单来讲就是,研究人们从何而来?又往何处去?研究宇宙起源,这个世界本源,这些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李小龙,后来为什么他的武学概念那么超前?很大程度上就受益于,他读大学的时候就是选修的哲学。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跟着叶问师父学习的时候,就早已经接触了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道德经。

所以说哲学应该是所有学科的顶峰,他是能够知道所有学科的一门理学科。

不过,在我们国内大学,一般提的哲学就是特指的马哲。因为在我们国内,只要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都是把马哲作为哲学的一个最终的形式。

不过根据渊回的了解,现代大学生也普遍把马哲的作用给忽略了。马哲作为西方哲学最后一个大哲学体系,确实经受得起全国人民都去学习的这一个地位。

中国最早并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哲学这个词,其实是来自于希腊语。希腊语的大致原意是热爱智慧的意思。

大概在18世纪的时候,小日本人在翻译欧洲的一些哲学经典著作的时候,把这个词翻译成了哲学。

后来,明治维新又将这个词传入了中国。所以说,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没有哲学这个词汇的。

但是没有哲学这个词,并不能说中国没有哲学。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是文史不分,文哲不分的。

比如说想要了解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你就必须要先会读懂古文,读懂文言文才能去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

举个例子,比如说道德经,包括论语。这些经典著作都微言大义,必须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才能深入地阅读,才能把握其中的含义。

所以说,中国的哲学思想一般是文哲不分的。是蕴含在这个语言文字当中的。有些人说中国没有哲学,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种人大部分是不会去看中国的,一些古文经书典籍的。

但是,国内也有一些人跟着他们乱叫,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大家一定要注意。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哲学思想,一般蕴含在那些经书典籍当中。

所以阅读了解的门槛比较高,导致很少人能够掌握,更别说去探索创新了。

当然,渊回也关注到现代人所说的哲学已死的论调。不过渊辉认为哲学已死,这个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并不包括我们东方哲学。西方哲学随着漫长的发展,从苏格拉底到斯宾诺莎,到大卫休谟,到黑格尔,到康德,到max……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但是马哲作为西方最后一个哲学大体系来说,基本给西方哲学画上了一个句号。

用句号来形容,可能并不太恰当。但也确实是西方哲学到此就停止不前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尚未发掘的东方哲学宝藏,却深深地蕴藏在中国的传统儒释道国学文化当中。

比如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有别于把人和宇宙割裂来看的那些西方哲学。还有佛家思想文化当中的唯识论,甚至比大卫休谟对人类认识理解的研究更为精细,更为深入。

所以哲学已死,说的是西方哲学。未来东方哲学的深入,发展将会为哲学这门学科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并且有望再一次达到顶峰。指引科学技术的新一轮发展。

当然,这只是渊回个人的一点看法。不足为论,仅供参考。大家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让有限的内容发挥无限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您的点赞支持也会增加内容,更新频率,最后关注渊回,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我们下期内容再见,谢谢大家。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中观与唯识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理论支柱。中观说空,以因明学为基础论空,因明是古印度的逻辑学,非常难懂。中观是龙树菩萨创立的。龙树菩萨智慧超群,堪称释迦第二。汉传佛教没有中观学派。中观主要在藏传佛教里形成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唯识是说有,论著是瑜伽师地论,由无著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在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所讲的经典,无著菩萨以定力上升到那里,夜里听课,白天再下来记录,形成文字),遂将《瑜伽师地论》写了出来。佛教是说万法皆空的,既然如此,那么怎么解释世界的“有”的现象?唯识就是解释一切有的,唯识所现,唯心所变。也就是说六识所感受到的一切,不过是八识玩的一个把戏。第七识末那识则牢牢的抓住“我”。能够破了我识就大功告成了。中国人的逻辑能力比较弱,所以学唯识较适合。对唯识学比较深入的话,看到量子力学就没有什么迷惑。陈玄奘去印度留学,主要是学唯识,回到东土后建立了唯识宗。

中观需要逻辑学基础,中国人不擅长。唯识需要分析归纳的思辨能力,中国人也不太擅长。中国人喜欢禅宗,禅宗有点走捷径的味道,与中国的道家学派有点类似。禅宗几乎不读经书,由师父带弟子参话头。禅宗的经典是金刚经,楞严经等。

唯物主义,和唯识主义的区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根本对立的哲学,二者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唯识论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唯识论是什么意思、唯识论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