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笔记 > 正文

唐代作家作品(列举五件中国古代美术作品 并说明朝代 作者 表现形式?)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唐代作家作品,以及列举五件中国古代美术作品 并说明朝代 作者 表现形式?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谁?
  2. 列举五件中国古代美术作品 并说明朝代 作者 表现形式?
  3. 唐代最早的诗人是哪一位,有什么代表作?
  4. 重生到大唐类的小说?
  5. 含马名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谁?

"一个懂中文的华人,只要认真读一下《唐诗三百首》,他的心就不可能不中国化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说到。如果让我们说出一本关于唐诗的著作,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唐诗三百首》。这部唐诗选集成书于清代中后期,可谓家喻户晓,极受推崇。我们常能在影视剧中看到上私塾的儿童摇头晃脑地朗读诗歌,他们需要经典作品作为课本,而《唐诗三百首》就是运用广泛的"家塾课本"。对应当下的教育体系,《唐诗三百首》就相当于幼儿园或小学的教材,为什么这部供儿童学习的教材能成为经典并广受推崇呢?这要从《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说起。

1、蘅塘退士其人

"蘅塘退士"是文人的号,此人的真实身份一直无从知晓,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因此长久以来,《唐诗三百首》编者的身份成谜。直到近代朱自清在做研究时无意中发现《唐诗三百首》中有孙洙的印章,才推测出蘅塘退士的真实身份。孙洙又是谁呢?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孙洙的生平日益为人所知。他是江苏无锡人,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曾做过县令,晚年回到故乡,著书立说。此人有三大特点。

甚爱读书。孙洙家境贫寒,但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他读书的热情。在冬天,其屋简陋,难以遮风,其衣单薄,难以御寒。因此,他常在读书时将木块握于手中,取五行中木生火之意。手中的木块真能产生暖意?不见得,但确乎造就了一身浩然正气,给读书生活带来许多慰藉。做官时,在处理公务之余,他亦专心读书,不改书生本色。

为官清廉。孙洙曾在卢龙、大城、邹平等地做过县令,常访查民间疾苦,与百姓像家人老友一样叙谈,所治之地,皆太平富足,因此深得百姓的爱戴。为官数任,从来都两袖清风,不曾贪污 *** ,任大城知县时,他自掏腰包疏通水利,许多百姓从中获益。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孙洙调任别地,百姓往往跟在车驾后面,流泪相送。

拥有慧妻。《唐诗三百首》的编选不只有孙洙的功劳,也有其妻徐兰英之功。准确地说,徐兰英是孙洙的继室。在选诗过程中,徐兰英也曾提出见解,与孙洙共同商榷。徐兰英是江南才女,不仅了解诗歌,也擅长绘画。孙洙顺利编选《唐诗三百首》离不开慧妻的灵心妙语。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有不少闺阁中人富有才情,饱读诗书,并参与到著述活动中。《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的注本亦出自才女之手。注本由上元女史陈婉俊所撰,其中对词语名物的诠释十分精当,堪称"字疏句栉,考核精严",得到了文坛名家姚莹的称赞。

2、编选唐诗:一项技术活

唐代是诗歌井喷式发展的朝代,据《全唐诗》所载,流传于世的唐诗有将近50000首,区区三百篇仅是唐诗总数的万分之六。为什么孙洙仅选三百篇呢?选什么诗不选什么诗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呢?

"三"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有独特的意义,"事不过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常用于表示多数。同时,在文学领域中,《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又称"诗三百",准确来说有305篇,加上有目无辞的六篇笙诗,共计311篇,而《唐诗三百首》的数量与《诗经》基本相同。这不是巧合,而是编者有意为之。《诗经》在古代社会地位崇高,它不仅是一部诗歌总集,更是政治交往、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孔子有"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唐诗三百首》意在让人反复吟诵,提高修养,有继承《诗经》传统的深意,希望唐诗能像《诗经》一样在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后世人为《唐诗三百首》增补篇目,恰恰没有理解孙洙的深意,有画蛇添足之弊。

那么,孙洙在选诗时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呢?为什么有些名家和名篇未曾入选?有两个问题争议较大:《唐诗三百首》中没有任何一首李贺的诗,被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没有入选。基于此,很多人认为《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并不严谨。其实,不选李贺的诗、不选《春江花月夜》与孙洙的编选标准有很大关系。孙洙选诗以"温柔敦厚"为准则,力求使读诗者的思想归于正统,例如,唐代写李隆基、杨玉环情事的诗极多,而孙洙独选名气不大的郑畋之诗,正是因为"惟此首得温柔敦厚之意,故录之"。李贺因为避父讳不能举进士(李贺之父为李晋肃,"晋肃"与"进士"谐音,李家又与皇家沾亲,故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其诗多激切之语,又常用"血"、"死"、"冰"等词语,思想偏激,不合温柔敦厚之旨。因此,虽然李贺有颇多佳作,但没有任何一首入选《唐诗三百首》。不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原因与之相似。《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诗篇,亡国之君陈后主、隋炀帝也创作过同题诗歌,难免会使学诗者联想到亡国的靡靡之音,故不录。诗和人一样,有各自的命数。

当然,如果只把《唐诗三百首》当做优秀诗作的 *** ,那就错了。《唐诗三百首》是供儿童诵读的唐诗选本,同时也是一部唐诗鉴赏著作,其中的精妙批注和评语常使读者眼前一亮,明白一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作",老杜在这首诗中流露的放达、热烈、奔放的感情,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承重中显得实在难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自是一股少年之气回荡在诗中,一经评语点出更显其元气浑然。

时间是最好的审判官,他会为后人留存经典、汰除芜杂,使一部作品彰显出意想不到的魅力,使其作者即使不留下姓名亦受人敬仰。当我们回溯历史,去看看其人、其事、其书,自会发现所有经典从一开始就有留存的理由

列举五件中国古代美术作品 并说明朝代 作者 表现形式?

第一,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张择端所画,以东京汴梁市井为背景。

第二,步辇图,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所画,以后宫生活为背景。

第三,富春山居图,是明代黄公望所画,以山水为背景。等等

唐代最早的诗人是哪一位,有什么代表作?

初唐最早的隐逸诗人王绩!

唐朝遍地都是诗人,要说最早,这很难讲,但要说最早最有名、对初唐诗歌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那么非王绩莫属了。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诗人。王绩字无功,这里面有道家思想的影子。庄子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崇尚道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大多选择了避世而居,成为隐士,因为他们不要什么功名利禄,只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就行了。而“东皋子”、“五斗先生”,很明显是受到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影响。东皋是王绩隐居的地方,而“五斗先生”显然是模仿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与陶渊明的志向不同,王绩更爱酒,每天喝掉五斗酒最合心意。

王绩家世显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与王通相比,弟弟王绩的隐士精神似乎更加纯粹些。王通作为隋朝末年最著名的大儒,广收门徒,虽身在山野但志在魏阙。而王绩一生似乎只在意酒。为了酒,可以放弃隐居生活,走向滚滚红尘;为了酒,可以放弃官位,回归田野山林,像陶渊明一样,做隐士,写田园山水诗歌。

其实,没有人愿意生下来就做个隐士。中国文人多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只有在仕途受挫心灰意冷的时候,才会隐居遁世,漫游于五湖烟海之中。王绩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王绩从小是个天才儿童,十五岁时游历京都长安,拜见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一鸣惊人,被称为“神童仙子”。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小秘书。王绩心怀大志,不愿在朝廷做案牍劳形的秘书,后来被调到扬州做 *** 县丞,相当于县长办公室主任,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当时正处在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干脆回到家乡,做个快乐的隐士。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意思就是在门下省做个清闲的后备干部。门下省的待遇不错,每天提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静问,做个后备干部快乐吗,王绩说,“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有快乐。”王绩的领导听了,干脆把给王绩的酒加到一斗,于是王绩就有了“斗酒学士”的美名。

回到东皋后,他潜心研究酿酒技术,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写成《酒谱》一卷。还模仿陶渊明,写过一篇《醉乡记》,虚拟了一个醉乡,说那里“去中国不知几千里”,环境优美,人们没有争斗,真是一个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他的偶像是陶渊明、阮籍那样的隐士。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诗前两句仰慕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沉湎酒中的生活,似乎只有在大醉不醒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后两句则化用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语,既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既然世事无常众人皆醉,我也没有必要做个孤独的醒者,这种想法显然比曹操多了几分沉重。在“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朝没酒白开水”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王绩全身心投入到饮酒之中。他和隐士仲长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饮酒,据说仲长子光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这并不影响王绩和他成为酒友,因为不能说话不要紧,王绩可以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隐居之乐、饮酒之乐,根本不需要言说,在酩酊醉意中,王绩觉得眼前的山水田园,自有可亲之处。

文人饮酒隐居,要是不写点诗文出来,显然会憋成内伤。王绩徜徉在湖光山色中,写了好些清新自然的作品。王绩的诗歌,上承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田园诗歌,下启王维、孟浩然等盛唐田园诗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韵和平仄的搭配,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桥梁。诗人隐居于乡间,写下了很多清新朴素的诗歌。最有名的是《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夕阳西下,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在古人的观念中,秋天是伤感、落寞的象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色总是笼罩着自己的情感。“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这薄暮笼罩的晚上,树树秋色,山山落晖,牧人骑马打猎归来,简直就是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最后两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自己和路人们互不相识互不说话,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的隐居生活是富足的,绝不会去吃野草。他家世显赫,比偶像陶渊明还要富裕很多。王绩自己说“酒瓮多于步兵,黍田广于彭泽”,酒比当年的阮籍存货要多,田产比起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也要“土豪”得多,陶渊明还要亲自下地干活,王绩家里还有不少佣人,反正自己只要每天喝酒写诗,其他的一概不要担心。所以,王绩的田园诗歌,总是带有一种天然的情趣,这种情趣的基础在于丰衣足食有钱有闲,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绝无心情写这种充满田园情趣的诗歌。

《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王处士应该是王绩志同道合的隐士朋友。用孔子的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绩属于无酒不欢的人,估计第一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喝点酒乎”,心情当然舒畅。诗人在屋北的菜园锄豆,又从东边田野收割黄米归来。月光如水,清辉下,诗人遇到了好朋友王处士,心情很高兴。诗人如何来表达他的喜悦之情呢?诗歌是讲究意境的艺术,有时候不能直说,而要用一种美好的意境去表达。诗人说,我和王处士相遇的时候,有穿梭飞舞的萤火虫从旁助兴。上下起舞的萤火虫的形象很美,体现了清静自然的意境。要是作者写成“相逢秋月满,更值乌鸦飞”的话,王处士早被吓走了。

诗贵在自然、情深。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正是在这种随意平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号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要是看见了,定会挥毫将这首诗画成山居秋夜图。

王绩的一生,沉浮于酒缸,自乐于田园,隐者自隐,清者自清。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国文化儒、道、佛、阴阳等多方面的思想。早年时,他用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梦想“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在理想破灭之后,崇尚道家思想,猛烈批判儒家思想,他在《赠程处士》中写道: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意思是说,“百年来纷纷扰扰,万事已悠悠而过。阳光随意洒落,河水带着感情流淌。礼乐限制了姬旦,诗书束缚了孔丘,不如在高枕上,求得长醉以消除忧愁”。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改编琴曲《山水操》,他甚至还研究易经阴阳八卦,以为别人算卦为乐。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重生到大唐类的小说?

《唐朝最佳闲王》,作者末日游侠

简介:秦王李世民与太子争夺皇位,双方你来我往,明争暗斗,暗流汹涌,太子与齐王李元吉联手打压李世民一派,朝廷大臣纷纷站队太子,但是武将们却偏偏拥护李世民,这让太子一方陷入被动。主角穿越到成为齐王李元吉,刚来就要处理最大的危险,宣武门事变如何处理,故事即将开场....

含马名的文学作品及作者?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散文《马说》。《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