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笔记 > 正文

石高 怎么读(石高是什么字)

石高 怎么读(石高是什么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石高 怎么读(石高是什么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2018-12-17 14:27 | 绍兴晚报

窆石

4000年窆石 成为大禹陵的标志

“留此四千年,荒山一顽石。闻有双玉珪,苍凉闭月日。血皴在肤里,摩挲见筋泐。呵护则龙蛇,烟云其饮食。中藏故神奇,状貌反璞立。所储金简书,千秋犹什表。此下有衣冠,何时开得出?”

明代文学家张岱曾这样咏叹窆石,他认为窆石在此已有四千年,在此之下便是大禹陵。窆石,外表奇特,上小下大,形状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又如一个长形秤砣,石高2.06米,底围2.06米,中围2.21米,顶端有一圆孔,孔径9厘米。这块石头身上有红丝透出,透露着久远岁月的信息。

大禹陵景区策划接待部唐荺介绍,窆石相传是古代帝王下葬的工具,《说文解字》曰:“窆,葬下棺也。”《尔雅·广名》则曰:“下棺谓之窆。”《图经》云:“禹葬会稽,取此石为窆,上有古篆不可读。”自古以来,人们就将窆石当成大禹陵的标志,窆石所在之处便是大禹陵墓的标志。

《嘉庆一统志》说:“浙江绍兴禹陵有窆石,形长椭圆,上有穿,传为禹葬会稽时所遗。”唐荺告诉记者,传说远古时期先人下葬,要在地上挖好墓穴,用四块相同的石头分别放在墓穴的两边,再用绳索穿过石上打好的圆孔,一头栓在棺木上,另一头由人拉着缓缓地把棺木放入墓中,并推倒其中的三块,只留一块窆石在上面,以起到墓碑的作用。这块窆石一直未曾动过,禹陵和窆石合在一起,增加了大禹葬身之地在大禹陵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大禹陵在绍兴一直无人争议。

当然,也有人将窆石看作是越人图腾崇拜,称之为阳石,与宛委山的禹穴(称之为阴石)相呼应。

“窆石之下,即神禹所藏穴也,故先辈有‘一代衣冠埋窆石’之句……今圣躬所藏之窆在于会稽,凡生于兹土仕于兹郡者,安可不加敬而怠忽乎?”古人一直对窆石崇拜之至。在窆石旁边,还立有生死碑,一块是“禹穴”,一块是“石纽”,相传,这两块碑的字是唐朝诗人李白所书。现在的碑是清朝时所立。

“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著名书法家徐生翁曾在窆石上刻下了这几个字。

窆石旁边立有两块碑,“禹穴”和“石纽”。

石上刻字 鲁迅曾专门研究

“窆石立如人,鼻穿腰半折。不看碑头字,那知是禹穴。拦揗半摧残,古文尽磨灭。”

窆石上究竟有多少刻字,都刻了些什么,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说清楚。不过人们都知道,窆石上最早的字是汉代的,最晚的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徐生翁的题字。大禹陵景区禹文化研究室周丹烁硕士介绍,宋代著名金石家赵明诚是最早研究窆石的人,他在其名著《金石录》中认为,窆石在汉以前一直无刻辞,东汉永建元年(126年)五月始有刻辞;宋王顺伯以为是汉刻或三国吴告祭文。清代经学大师朱彝尊考证后也认为其文“乃东汉遗字”。清代钱泳的笔记《履园丛话》则曰:会稽禹庙,后坐镜湖,前对宛委山,地甚宏敞,而无唐、宋旧碑,惟窆石为最古。石在庙之左偏,状如秤锤,上有亭覆之。窆石上有宋、元人题名,可辨者惟会稽令赵与升及元人员峤真逸、李倜两题而已。

鲁迅先生曾专门研究过会稽山窆石,并撰有《会稽禹庙窆石考》一文,对窆石题辞及形制和时代作了精辟辨析,鲁迅先生断定其部分篆文刻于三国孙吴时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鲁迅先生在《会稽禹庙窆石考》一文中,稽考窆石上的三行篆书,得十七又半字,皆断章,不成文。

鲁迅先生在《会稽禹庙窆石考》中考证出元朝诗人龙朝夫的诗,记述大禹治水功绩、表达后人对圣王的追思:“沐雨栉风无暇日,胼胝还见圣功劳。古柏参天表元气,梅梁赴海作波涛。至今遗迹衣冠在,长使空山魑魅号。欲觅冢陵寻窆石,山僧为我剪蓬蒿。”

周丹烁说,鲁迅先生曾考证过龙朝夫的诗,如今窆石上也找不到了。窆石上有些刻字是在原刻字上覆盖上去的,因此很难辨认。窆石早期篆隶刻辞的内容,由于字迹的密损而难以断定,历代学者的考释均不完整。赵明诚认为最早的题刻是一篇《窆石铭》;清代学者张希良在《窆石汉隶考》中释读出29字,认为是汉代展祭之文;学界认为窆石东汉时已存于此。现在的窆石也如同禹穴一样,成为难以破解之谜。

书体多样 具有独特艺术价值

自古以来,记录、吟咏窆石的文字甚多。窆石不仅仅被人视为大禹下葬的工具,也是禹陵的标志,窆石还如一部大书,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大禹陵景区管理处副主任宋亚娜说:“‘兰亭觞咏寻羲帖,窆石衣冠吊禹山。’大禹陵自古就是人们心仪之地,‘禹王庙上题诗了,才是东南第一游。’而游览大禹陵的文人墨客,没有不参观窆石的,因为窆石是大禹陵的镇陵之宝。窆石的价值很大,是一件远古的文物,从东汉开始,有历朝历代的题刻,与大禹陵内碑、庙等一起,成为国家珍宝。历朝历代都有咏吟窆石的诗歌,它的身上承载着文化,记载着大禹立国、治水的功绩。”

窆石是绍兴最早的刻石,上面既有篆书也有隶书、行书、孩儿体等,是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浙江金石拓片目录》《禹陵窆石题记题名》中有载,窆石上有汉至清各家题记题名,宋会稽令赵与陛题名隶书;元员峤真逸题名行书,清钱泳题名隶书,清顾沅题名正书,清绍兴知府徐荣题名正书。“宋元以后的题刻字迹易辨”,可见其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禹穴祠前窆石在,苕苕立向四千年”。茫茫岁月,窆石身上伤痕累累,其中最大的裂纹,传说还跟明朝大将胡大海有关。宋亚娜告诉记者,大禹陵景区内共有59方碑刻,有秦会稽刻石(复制),有唐代往生碑,明代水利碑、岣嵝碑,还有乾隆御碑等,窆石古朴优美的造型,它身上依稀可辨的各类汉字字体,犹如一件自远古时期起便被时光不断雕刻、打磨的艺术品。窆石已在会稽山下大禹陵中默默度过了千百个春秋,它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出现在文士们的诗词曲赋中,出现在各类考证文章中,真可谓“会稽山万古,此石万古”。

(原标题《窆石伫立大禹陵四千年 石上刻字已成谜》,原作者周能兵。编辑阮帅)

更多石高 怎么读(石高是什么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