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攻略笔记 > 正文

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点(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的特点)

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点(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的特点)、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点(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的特点)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大。是什么支撑着这个社区?本文作者为你解答。本文作者从角色、内容和文化三个方面讲述了社区。让我们看一看。

无论是像之前分享的案例——工具APP这样的美聚社区话题冷启动,还是一些C端产品,比如直播软件,像斗鱼、虎牙;社交软件,像魂和陌陌;为什么现在即将接触的金融类app,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腾讯研学云,在设计产品功能时,总喜欢加入社区或圈子等模块的功能?

模块的加入对产品有什么帮助?如何建立一个符合产品定位的社群?借此机会,我们将之前形成的一些方法论进行归类,开辟专门板块介绍社区建设相关的产品方法论,以解决上述困惑。本期主要讲社区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角色、内容、文化。

如何把握这三个方面来定向建设内容社区?

一.社区1。定义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是指人的聚集地。它强调领土划分和自上而下的行政属性。人可以没有相关的交集,只要生活在某个区域,就会被认为是社区的一员。

移动端的虚拟社区是指良好互动的聚集空间,用户会因为一个共同的喜好因素而产生互动。

这个喜欢的因素可以是一个话题,一个帖子;也可以是视频,直播;或者工具或者操作。只有当一个用户参与到一个喜欢的因子的讨论和互动中,这样的用户聚集才有意义,他才会被定义为社群的一员。

2.什么样的产品最有用户粘性?

是社交,讲究关系链沉淀,身边的人都在用,我也得用。二是社群类,注重内容获取和创作。这里有一些我感兴趣的东西。我觉得是我的创作,希望得到认可和分享。同样,社交和社区产品对用户的裂变速度也是最快的。

熟人社交专注于基于真实社交关系的产品外部裂变,产品的传播和分享依赖于关系。

陌生人的社会阶层取决于内容,人们之间的互动是因为被对方的输出所吸引。对于共同的外貌,世界观,生活动态等。也就是所谓的社交货币,关系链只是内容传播的渠道,社群才是内容承载的依靠。

所以会出现一个现象,陌生人的社交产品一定要有社群功能的设定,而且大多是以圆圈或者动态方块的形式呈现。

同时,为了避免成为简单的联系工具,以关注周边、分享生活为目的的社区模块定位尤为普遍,最经典的莫过于微信朋友圈。微信在没有朋友圈的情况下,能否帮助熟人之间的关系链在虚拟的网络中如此大规模的沉淀?答案是否定的。

3.分类社区模块的设置通常可以解决以下一个或几个用户需求:获取信息、提问、表达想法、分享趋势、社交和内容创作。

关于群落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对于方法论的归纳,我更倾向于根据内容承载的细分程度,将他们分为垂直类和综合类社区。

在垂直社区中,内容差异化的粒度一般是针对某个专业领域的。比如体育的虎扑,知识的知乎,游戏的网易神,兴趣的优普,女性的美柚,智能家居的美居等等。

综合社区是指内容广泛聚集的平台。在产品中会汇聚不同领域的各类信息,同时以圈子、贴吧、分区等形式对内容和人物进行细分。帮助用户垂直聚集。和小红书一样,可以划分为一个ugc电商的综合性社区产品。

以上分类,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无论垂直还是综合社区,本质上都是看内容,和产品形态无关。可以是独立的社区平台产品,也可以是嵌入在产品中的社区功能模块。只要是用户互动的“场所”,就是社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哔哩哔哩的弹幕区等。都只是一个载体,但也包含了丰富的互动内容,所以都是社区。第二,产品定位。因为综合类社区内容广泛,在产品设计上,大部分都是独立的社区产品,支撑着庞大的细分体系;对于垂直社区来说,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可以作为独立的社区产品,满足细分人群的需求,比如虎扑,专注运动jrs。也可以只作为一个产品的嵌套模块功能,提高用户粘性,比如美美居APP中的“发现”模块,用于智能家居知识的普及和讨论。

4.闭环角色、内容、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个社群的底层闭环逻辑。

产品定位决定了要打造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影响社群角色的行为以及他们生产和消费的内容。同时,内容也作为文化的载体,吸引认同社区文化的用户进入社区。正是这三样东西共同支撑了一个良好互动的聚集空间。

二。要素1。对于一个社区,我们可以将其角色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内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

1)内容消费者

指在社区中浏览一些运营商信息的用户。

内容消费者是普遍的。理论上,每个在产品中有浏览行为的用户都是内容消费者。他们不能参与互动,只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方而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产品的每一个注册用户都是内容消费者。

浏览是内容消费者的符号化行为,所以内容消费也叫内容获取。从产品端的角度,我一直希望通过他感兴趣的内容,吸引他留下来,参与社群的互动。

如何提高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

必须把握:推荐路径;推荐机制。

(1)对于推荐机制

一种是基于算法的推荐,从用户的行为习惯来看,做和你类似操作的用户喜欢看什么,推荐给你。优点:内容量大,降低用户的思维成本,只被动接收;缺点:利率低,看完就走,信息类型容易重复,容易导致浏览厌烦。二是基于社交关系的推荐。从关注生活的角度,你的朋友喜欢看什么,看什么,贴什么,推荐给你。优点:贴近用户生活,满足用户对身边人的关注,利率高,易互动;缺点:内容沉淀比较少,内容质量可能不高,过于冗长,不偏向碎片化阅读习惯。(2)对于推荐路径

一是用户的主动搜索,让用户找到感兴趣内容的路径尽可能的短而明显,形成垂直内容的聚集地。

常见的解决方案有:内容分类入口常放在产品首页的一级选项卡,话题区和兴趣圈的功能设计,频道选择入口允许用户自行设置。

除了让获取感兴趣内容的路径尽可能的短和明显,让感兴趣的路径尽可能的多。

常见的解决方案是某个接口的入口存在于很多不同的上级接口中。比如在直播软件中,如果进入一个主播的个人直播间,可以从首页的推荐房间列表中点击进入;也可以从首页的网络主播推荐列表中点击主播头像进入;也可以从用户已经收藏或关注的直播频道中点击进入。当然,路径的增加可能会导致UI上视觉体验的下降。这时候根据不同入口的转化率来判断其存在价值,也可以作为产品迭代的思考方向。

二是产品端的被动推荐,主要考虑产品外的推送引流和产品内的弹窗提醒。

工具类APP社区话题的冷启动——以美美居APP-场景知乎为例(方案)。这条推文讲述了相应的案例。

PS:以上推文只介绍了承办方案中内容生产者的作用,根据章节安排忘记提到内容消费者。这一次相当于补洞!

2)内容制作者

指的是通过某种载体形式在社区中传递信息的用户。引导每一个内容消费者成为内容生产者,这是产品方想要的。

具体来说,这些群体可以细分为三类:KOL、KOC和由内容消费者转化而来的生产者。

3) KOL:关键意见领袖(关键意见领袖)

他们在某些方面很有影响力,有自己的粉丝群体。关键特征是他们被相关群体接受或信任,他们的购买或运营行为会引起粉丝的模仿。

KOL的可信任、可模仿的自带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是稳定社群流量的基础盘,让社群在冷启动前期快速积累优质内容。

同时,在流量为王的时代,KOL自有私有域流量的属性,这使得它成为任何社区建设的宝贵财富。所以也就有了和产品方的话语权。一个社区的KOL引入体系因此更注重两个方面:合作和分享。

合作:有了私域流量的加持,KOL和产品方在沟通时永远处于平等甚至优势地位。产品方在设计KOL引入体系时,要强调他们之间的配合。

他们的粉丝群是有一定基础的。相比帮他们引流用户,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通过提高曝光内容的质量来实现流量变现,或者提高自己的影响指数,增加自己的粉丝粘性。

良好的合作机制,一是产品方帮助他们寻找优质内容或话题,或商品,KOL对应发布或进行带货宣传,前者作为需求的提出者,后者作为承担者;第二,KOL主动声明或要求某个内容或商品的支持。同时,平台侧进行相应的暴露和引流。这时,需求提供者和承担者的角色就会发生变化。

分为:不缺主动投靠大平台的kol,也不缺达到一定影响指数的合伙人。

KOL是一把双刃剑。给平台带来的私域流量越多,产品端的利益让步就越大。

尤其是对于社区冷启动初期的中小平台,需要通过分享体系吸引或留住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甚至争取成为他们的独家内容发布或投放合作伙伴。

但是利益的让步必须得到相应的回报。以某个KOL所能带来的投入产出比作为其优先合作排名的依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向。这里的输出不仅可以是资金的回报,也可以是一些特定时间段的相关核心指标。

比如具体商品的购买量,带货商品好评率,被关注的新人数量,内容帖的收藏收藏数量等。核心指标越好,比例或基数可以向KOL侧转移,否则会降低合作水平。

4) KOC:关键意见客户(关键意见客户/消费者)

他们是对某些事物有自己独特看法的群体,是某些内容或商品的实际获取者或使用者。它的粉丝基数不大,关键特点是特立独行,难以驾驭,其买入或操作行为都会被粉丝参考。

KOC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社区中优质用户的 *** ,他们会主动产生真实的观点,观点清晰,输出内容质量在平均水平以上。

如果说KOL决定一个社区在冷启动前期能走多快,KOC决定它能走多远。

说到对一个对象的评价,KOC的意见往往是褒贬不一的,这也是很难控制的一点。在一定时期内,如果产品方想要推送或者拆分内容,KOC就有可能成为屏蔽负面评价的一方。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可以盈利,获得更多的参考和真实的反馈;对于产品端,可能会影响其商业模式,导致负面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KOC都有一颗做KOL的心。同时,每一个内容消费者在参与交流、互动和商品购买体验后,一旦选择表达自己的相关观点和看法,都有被培养成KOC的潜力。

所以一个社区采用的KOC培养机制更多的是侧重于:鼓励和支持。

激励:关注三点:资本、曝光度、档次。

对于KOC制作的内容,是按照一定的数值评价指标来衡量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允许获得和提取资金,叠加内容发布推广岗位曝光,提升个人影响力等级称号。

支持:并不是每个KOC都能在起步阶段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作为产品方,要预留一定数量的流量推广位,用于新KOC的专属培训。

支持系统一般讲究随机竞争。哪个新KOC能登上资源位是随机事件。但是当一个KOC得到这个资源的时候,他也进入了相应的考核体系,达标了,继续;否则,他将被取代。

5)生产者从内容消费者转型

相当于参与互动的普通用户,从用户第一次内容生产开始,他的身份角色就被加上了,他也成为了生产者。它是这个产品中最大的生产者群体,每个用户都有成为内容生产者的可能。

产品方注重对其引导,始终希望社区中的每一个用户和内容消费者都能参与到交流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以此带动社区中的同行。

引导:相关机制便利,作为新的内容生产者,往往不具备生产高质量或自我期待的内容的能力。

这时候,帮助他们降低内容创作的门槛,明确相关准则就显得尤为关键。

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内容发布的模板、相应的编辑指南、教学视频,甚至是专属的创意软件。在淘宝的购后评估模板中,Tik Tok的视频剪辑工具——剪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在引导过程中必须相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用户层面机制。除了可观的佣金回报,普通用户在进阶初期会更看重一些虚拟的加分和相应的等级提升。要抓住用户喜欢炫耀、喜欢与人攀比、需要成就感的心理。

从内容消费者到内容生产者,再到KOC,最后到KOL,这将带动内容消费者成为生产者。这是一个优秀社区的闭环作用。

2.内容什么是内容?它是指以不同载体形式呈现的信息。可以是图文、音频、短视频、直播,甚至评论、弹幕等。

它是内容社区建设的核心,在底层闭环逻辑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文化的载体,也是用户之间建立链接的节点。

社区建设,尤其是冷启动初期,永远是内容,而不是用户。只要有足够多的优质或稀缺内容,就能吸引相应的用户消费内容。对于产品端,我们有机会让它也进入内容的生产和创作,形成一个闭环。

社区建设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内容从哪里来,来了之后如何分发?

1)内容从哪里来?

在不同的阶段,内容的来源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冷启动初期的社区来说,内容的主要输出可能是其他社区的运营人员的人工修改和处理;也有可能R&D团队可以直接收购外部网站的爬虫。一旦社区开始稳定并自我循环,社区内容的最终来源必须来自产品内部的用户,依靠社区内部角色的自我输出。

2)如何分发内容?

制定内容的分发机制,就是要明确用户首先想看什么内容。一般分为两个系统,流行推荐运营和推广。

前者根据产品端定义的热度指数,由程序确定推荐内容和顺序。一般可以按照取——、筛选3354、排序3354、分发的逻辑进行。

优点:内容分发效率高,运营团队工作量减少,客观;缺点: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使得头部用户的权重过大,挫伤中小内容生产者的积极性。说明来往推荐给用户的是一些大kol发布的内容。

后者经常被用来激励和支持KOC。与KOL相比,KOC的影响指数和内容热度低,按照流行的推荐分发机制,无法长期赢得资源的曝光。在这一点上,固定的运营推广资源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推广站点的内容曝光将完全由产品运营方决定,既能根据客观指标数据对KOC进行排序和支持,又能激发首次发布优质内容的生产者的曝光。

优点:可操作性大,更有利于运营方和KOC方的沟通,缓解马太效应;缺点:注重运营者的能力和经验,很容易错过帮助更好的内容生产者,导致自己的损失。

第三,关于文化,我思考了很久。我把社区里的文化定义为一些显性的规则或者约定俗成的、潜移默化的规则。

1.从产品端思考,——社区的明文化是一些显而易见的规章制度或视觉体验,是产品端制定的运行机制。

其实产品方想要传达给用户的社群价值观,比如社群公告、圈子规范和代码等文字形式,到视觉UI设计布局、活动话题的举办、内容的推荐、用户的层级机制,都是底线。

文化重在管理和规范。从产品设计开始,就需要整个产品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

2.从用户的角度想想——社区的黑暗文化。黑暗文化是指社区用户之间交流互动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或微妙的规则。

明文化可以规范社区管理,使成员有良好的互动体验。黑暗文化的培养可以让用户对社区有归属感,提高粘性,引导贡献。

典型的例子是3354社区俚语。像哔哩哔哩弹幕区经常出现的“下次一定要”,知乎评论区的“泻药”。

相对于明文化而言,这些黑暗文化身份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除了产品端的持续运营,还需要社区内头部用户的引导。这是潜移默化建立起来的社区角色的互动和交流。

4.心理学社区产品或社区功能的模块之所以是最具用户粘性的设计,是因为它抓住了用户的成就感和群体属性。

一旦用户发的内容被阅读,发表的评论被赞,用户本人受到大众的追捧和关注,就会主动生产相应的内容,获得巨大的心理成就,这也是作为产品方帮助用户变现的价值。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人都离不开群体。

本文由@ scene Hou-微信官方账号同名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复制。

题目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更多关于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点(虚拟社区和实在社区的特点)的请关注本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