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

有关谥号的知识(有关谥号的知识有哪些)

大家好,关于有关谥号的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有关谥号的知识有哪些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2. 古人姓名与字的讲究?
  3.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4.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5. 清朝为什么会给前朝崇祯上谥号?

庙号和谥号有什么区别?

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盖棺定论。意思是人离开世间之后,一般要给一个评价。

简单地说,庙号和谥号都是古时候对死者的一种带有评价性质的称谓。

(图为汉武帝谥号)

不同的是,庙号古代帝王死后,给他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首先两者的使用范围有一定的差别;二是两者的内容不同,庙号是追尊祖宗之号——都是褒扬之词,谥号是评价性的词语——有褒有贬;三是庙号用字很少,一般是一个颂扬性的字加上“祖”或者“宗”字,谥号一般是一个评价性的字加上一个“帝”字。

(唐太宗李世民庙号)

关于庙号——祖先走了,他的精神和大德还在,后人要记着祖先。怎么办?得弄一个专门的场所把德行宏广的他们供着,这个场所便是庙。周代以前,天子五庙,中为始祖庙,两边分列父、祖父、曾祖、高祖(称作“四亲”)四庙。到了周,五庙之上又加上了文王、武王二王,出现了七庙。祖祖辈辈往下传,供奉的祖先多了,便要有先后顺序,要有称谓,古人想了个办法,就是给追加一个颂德的名称,庙号就这样产生了。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等等,用字更是非常讲究,高、太、成、仁、英、孝、穆、神、光、思等等。但一般来讲,对取得天下的皇帝用“祖”,治理天下的皇帝用“宗”。

(唐高宗李治庙号)

关于谥号——评价死去人物功过的文字。评价自然有好坏之分,像文、武、睿、明、景、康、庄、宣、懿扥都是比较好的谥号;像厉、灵、炀都是评价差的谥号;还有表示同情的谥号,比如哀帝、思帝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谥号中的“官谥”(简单地说谥官方评价),还有一种私谥(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其亲戚门生等给予的评价)。

对有些皇帝,还有庙号谥号一起用的情况;对有些皇帝既不用庙号也不用谥号;有些皇帝还用的是年号等。

庙号追尊和谥号确定的具体情况还十分复杂,这是与当时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有关。本答案只好简单地梳理一个线索而已。

(欢迎朋友们评论)

古人姓名与字的讲究?

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号等。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人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对人称字不称名,这要依对话双方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也可以称名而不称字,这样显得更亲切。如果说起名是为了分彼此,那么取字就是为了明尊卑。这是名与字功能的基本区别。

取名时,要对其所包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对于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别。对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刚强猛毅之字,对女的多选贤淑、艳丽、优美动听之词。

另外,取名还反映着时代特点,上面提到的夏商两代喜欢用干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后来在长期封建社会里,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所以叫仁、义、礼、智、信、得福、德贵、延寿、荣升、继祖、耀祖、续宗的人特别多。平民百姓也想过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孙,上学念书,所以叫富贵、德福、进财、志学、平安、长顺、满仓、满囤、保成、金锁、栓柱等名字的特别多。建国后又出现了许多新名,如建国、援朝、卫国、拥军、建军、支越、留苏、卫东、红卫、文革、学工、支农等。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对此,《周礼》解释说,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意思是说,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早期的号具有这一特点,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如老子别号广成子、范蠡别号鸱夷子皮等。

先秦时期有名字又有号的人并不太多,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取号的人仍不很多,名载史籍者仅有陶潜别名五柳先生、葛洪别号抱朴子等数人。但是,到了隋唐时期,伴随着封建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高度发达,在名、字之外另取别号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皆属此类。到了宋代,取号之风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熟知的《水浒传》108将个个都有别号,正是代表着当时的社会风气。明清人更把取号视为一种时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几乎人人有号。

关于姓名字号,自从太史公在《史记》里把姓和氏合二为一之后,姓的构成就由原来母系氏族的姓(代表血缘关系)和父系部落名两部分构成:

姓=姓(母系)+氏(父系)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姓是总纲,名由自己的父亲或以上的长辈确定,字是自己取的名;字号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谥号是官方(朝廷)的评价。

综上可知,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

大家都知道,佛教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

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

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

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

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

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

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

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

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

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

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

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女将?

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出名的女将,介绍几位国民 *** 授予的女将,包括3位中将,4位少将。

▲宋美龄(1897年—2003年),海南文昌人,出生于上海,中国近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结婚,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夫人”。1936年出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为组建空军,她向外国采购飞机、聘请外国顾问,还学习有关航空理论和飞机设计知识。1937年春,蒋介石授权她掌握空军,她被授予中将军衔。她邀请美国陈纳德将军到中国当空军顾问,组建“飞虎队”,很快就掌握了空军内部领导权,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被名为“中国空军之母”。

▲巴云英(1899年—1966年),出生于绥远省归化土默特特别旗(今内蒙古包头市郊区沙尔沁乡八拜村)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卢沟桥事变后,她带领旗游击队百余人宣传抗日,扩充组建、整编2个团的队伍,开展游击活动。后投奔 *** 部队,被委任为绥境蒙政会委员、东公旗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张治中将军称赞她是蒙旗抗战典范,是“抗日英雄、坚贞不屈的蒙古族女杰”。抗战胜利后,她任 *** 绥蒙党部东公旗特派员,加入“中统”组织,1948年3月授任绥远省“戡乱”委员兼乌兰察布盟六旗中将保安司令。1949年9月19日,参加绥远省和平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从曾任乌兰察布盟军分区乌拉特后旗支队队长,乌兰察布盟人民 *** 常务委员,政协巴彦淖尔盟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

▲奇俊峰(1915年—1947年),内蒙古阿拉善旗人,原名色福勒玛。“七七事变”后,她率十余人到五原县参加抗日,1938年5月被国府军委会任命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少将司令,招收200余名青年,编为两个团。1940年到重庆述职,晋升中将。后所部扩编为三个团,兵力扩充到600多人,1947年7月20日遭暗杀身亡。

▲姜毅英(1908年—2006年),浙江江山人。军统局组长。浙江警官学校、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杭州训练班毕业。被戴笠挑选专门从事收发报和译电训练。曾任军统局香港分台主任报务员,军统局机要室主任,军统局厦门报务员,军统局机要组组长等职。1941年12月初,她侦查得日军将于12月7日偷袭美军珍珠港海军基地的绝密情报,破格出任军统局本部译电组组长,由上校升为少将,她是军统中唯一的女将军。后去台湾,任雨农小学校长。

▲胡兰畦(1901年—1994年),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女革命战士。1925年参加北伐,1927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女生队。1939年夏,她来到陪都重庆,被任命为国民 *** 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并派她到第三、六、九战区工作。她利用 *** 少将这个特殊身份,为我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49年初,她完成策动河南省主席张轸起义的任务。

▲谢冰莹(1906年—2000年),湖南省新化县铎山镇(今属冷水江市)人。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冬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进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北平女师大毕业后,1931年赴日留学。因坚拒出迎溥仪访日被捕,在狱中受到脑刑、指刑、电刑摧残,被遣送回国。1935年再度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研究院。七七事变,回国组织“战地妇女服务团”,自任团长。在火线上救助伤员,宣传抗战。1939年被国民 *** 授予少将军衔。

▲额仁庆达来,1913年生于今达茂联合旗希拉穆仁苏木,1929年嫁给了茂明安旗札萨克(齐王)。日军入侵草原后,齐王不与日本人合作,在暗地里与日本人对抗,1942年被日本特务暗杀。丈夫死后,她带领暴动队伍,开赴河套陕坝,投奔傅作义将军。1943年秋,在傅作义将军的支持下,在陕坝成立茂明安旗临时札萨克 *** ,她被任命为代理札萨克,被授予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日本投降后,她任茂明安旗保安司令、管旗司令等职,1949年9月19日参加绥远省和平起义。

清朝为什么会给前朝崇祯上谥号?

因为清朝想要借此以示自己是继承正统之后,也就是说自己是新的正统。在这点上面来看,同时期其他三方势力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是远远不如清庭的。

清朝不只是给崇祯帝上了谥号,还上了庙号“怀宗”。这可以视为清朝汉化的一个表现,因为按照历朝历代的默认规则来看,一般新朝成立以后,会通过为前朝修史还有为亡国之君上谥号的方法以示自己是继承正统,是新一代正统的。

而且还有一点在于清朝虽然与明朝是敌人,但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清朝是趁虚而入的,所以说两者之间并不是说是你死我活的。

所以清朝入关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当时的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取得汉族官绅地主的支持,不只是为崇祯帝上谥号和庙号,又以为崇祯帝复仇讨贼相标榜,进京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

不过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及其汉化的深入,参考之前朝代只为亡国之君上谥号不上庙号的传统,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掉了崇祯帝的怀宗庙号,

清庭最后改谥崇祯帝为庄烈愍皇帝,并非是纯粹的褒义词,像“憨”字可不是什么褒义意思。

还有明朝并非亡于清朝都是如此,再看看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开国灭亡元朝时,当时元顺帝从大都逃往漠北草原,二者之间可谓生死大敌。明庭却称元帝为“顺帝”,以示其“顺应天命”之意。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关于本次有关谥号的知识和有关谥号的知识有哪些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