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笔记 > 正文

九族都有什么(古代的三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啊?)

大家好,关于九族都有什么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的三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啊?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古代的三族和九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2. 古代的诛灭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诛十族,十族又是什么?
  3. 夷三族灭九族区别?
  4. 古代的三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啊?
  5.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古代的三族和九族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在古代,三族通常是指父族,母族,子族,从字面来理解就是父亲,母亲,子女的所有直系亲属。

九族通常指在三族上加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还有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再加上岳父一家和岳母的娘家。

另外明朝有个很有名的“灭十族”,出自朱元璋之手,灭了大儒方孝孺的十族。这里相当于多了方孝孺的学生一族。当真是但凡有点关系的都杀干净了。

关注作者,发现更多精彩知识。

古代的诛灭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诛十族,十族又是什么?

古代的诛灭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诛十族,十族又是什么?

封建时代,皇权是最触不得的东西,一旦触及,不但自身要被消灭,就连亲属都得跟着,被诛除,胜利者斩草除根,彻底除去子孙报仇的可能,哪怕是一丁点的后患都不能留。失败者真是要后悔生出来,这狠的招,就叫诛九族。

诛九族是从夷三族变化而来,哪九族呢?有两种比较主流的说法。

其一: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许慎。他们认为九族应该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里面包括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其子),出嫁的姐妹(其子),出嫁的女儿(其子),母族即外祖父一家,外祖母娘家,姨母(其子),妻族即指岳父一家,岳母娘家。对于统治者来说,这种说法非常好,利用血缘姻亲,把有关系的人全部抓在手里,一把拔起来,最大限度地控制着某个人。元朝无名氏的《赚蒯通》里写道:“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有血缘的,有姻亲的,有报仇可能的,全部消灭。这个在明朝,有个很合适的名字叫“瓜蔓抄”。

其二:九族者,由己上至高祖及玄孙之亲。就是咱们说的,从自己开始,往上数四代,再往下数四代,总共九代人的亲属,称为九族。郑玄在《诗·王风·葛荔序》里,他对“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的一个注解。(幼学琼林·卷二·祖孙父子类:“何谓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除了郑玄之外,还有马融,孔安国等,他们认为九族仅限于父宗,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直系亲属。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合乎古代宗法伦理的,所以唐宋以前是默认,唐宋以后就国家律法正式确认,到了明清两朝,干脆直接规定,九族专指父宗。

为什么只算父宗?咱们很长时间,都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因为继承关系,不会跑到别的姓去,而母族妻族,都是外姓。服丧服的,也只有五服,从自己往上数四代,要服丧服,再往下数四代,也要服丧服,所以,前后加起来,就都是五服之内的亲了。

方孝孺诛十族,是怎么一回事?

按某些野史的说法,就是方先生在咱们说的九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族,即门生之门生。故事编得挺好,但咱们还是要分得清。

故事很精彩:

方孝孺是建文朝大忠臣,姚广孝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南京被攻下后,方孝孺日日痛哭,要为建文帝服丧,朱棣派人强迫他归顺,方孝孺不听,明成祖要写即位诏书,方孝孺不听,一番劝说后,两方火起,朱棣老羞成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声音更大:“便十族奈我何?”于是乎,再加了一族,凡是当过他学生的,就都被连累,一时间,因此事牵连被杀的873人,入狱充军数达几千。

几个疑点:

方孝孺死后,他的尸首是他的学生廖镛廖铭兄弟亲赴刑场,‘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其中廖镛后来又活了70多年。这是怎么回事?门生都应该被杀了吗?能去收尸的,恐怕是最亲近的门生吧?传说中的诛十族呢?

方孝孺的叔叔方克家也还活得好好的,方孝孺的表弟和侄子们,也全都没有被杀。民国《鄞县志》上载述:方孝孺长子中愈之后方九成,自明万历年间,由慈溪迁至鄞县,居于白岳乡方家。在慈溪时姓朱,到鄞县后复姓方,方九成为此始祖。方孝孺有一嫡亲叔叔,叫方克家,其子方孝复于洪武二十五年被流放到庆远(今广西宜山一带)充军,以军籍获免。方孝复的儿子方琬,后来也得释为民。——天子之怒是开玩笑的吗?说好的诛十族呢?经办的官员不怕自己办得不好要掉脑袋?

具体时间上其实也对不上号。

第一版《明史》中记录:“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十五字。

“四库”版《明史本纪》中记述:“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一四零二年六月十二日,南京城破,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抓,十三日,朱棣撤出南京城,驻龙潭,十四日,文官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五日,武将集体入营劝朱棣登基,十六日,诸王孙入营劝朱棣登基,十七日,朱棣祭拜朱元璋陵正式登基称帝。二十五日,凌迟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这个时间,朱棣都当了一周皇帝了,还要一个钦定的奸臣来写登基诏书,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明史》是满清皇帝审的稿,《明史》的完成,花了康熙直到乾隆等几代皇帝近百年的时间,这中间在干什么?要知道元修《宋史》两年多,明修《元史》花了两年,清修《明史》花了近一百年,这里面的水有多深,可想而知吧。

诚然,永乐帝的确采取了血腥的“瓜蔓抄”来清除建文余党,没法无视。他也不是个善良的老好人,既除就要除干净,免得春风吹又生。方孝孺的确是被杀了,但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还不好说,后人嘛,总是要塑造出几个有骨气的英雄形象的,否则全都是懦弱无能的文臣,岂不是要笑掉人大牙?其实南京城破,是有殉节的大臣的,而且不止一个,但是没有方孝孺,在后人心中,作为江南士人精神领袖的他,怎么可以不殉节呢?他必须殉啊,不但要殉,还要殉得特殊,殉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乎,方孝孺的故事,由最初的简单几个字,变得越来越精彩了。民间需要一个英雄形象,而统治者也需要——你看看,看看,我再残暴,不至于诛人十族吧,好好做我大清的子民吧,就酱!

历史总是这个样子的吧,任人打扮,是真是假,谁又说得清呢?(文/宛如清扬)

夷三族灭九族区别?

夷三族:是指以犯人为中心,上至父母,下至子女。

灭九族:是以犯人为中心,上自高父母、下至玄孙。

还有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族一说的出现,与古代社会的刑法制度有很大关系。古代农耕社会家族关系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被灭“九族”,即“株连九族”。随着时代的变迁,“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关系已经淡薄,九族变成了有亲属的一切人的泛称。

古代的三族,九族都是哪些亲戚啊?

三族

三族在古代有三种说法:

1,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曰:“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注:“三族,谓父、子、孙”。

2,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曰:“三族辅之”。卢辩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3,父母、兄弟、妻子。《史记·秦本纪》记有:“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父母、族兄弟、妻子也。”

“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主要有两种说法。

1,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株连九族是哪九族?

株连九族,是古代一项极其残忍的刑罚制度,一个人犯了罪,家族的成员都要与其一同接受惩罚,承担责任,由一个人的死罪扩大成整个家族的死罪。这个有违人性,却又能斩草除根的方法历来都是统治者铲除罪臣爱用的手段。

族刑在古代分为三族和九族。

三族:一种说法认为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父族、母族、妻族”,目前较为认可的第一种说法,但其实也不必太过于细究,因为“夷三族”在古代本就是个随意性较大的滥刑。它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用刑对象的随意性:统治者并未制定具体的适用标准,究竟什么的犯罪行为适用族刑,恐怕是由统治者心情而定,只要是他认为看不顺眼、罪大恶极的,都有可能成为族刑的目标。第二是行刑范围的随意性:族刑的目的是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之所以不规定适用范围,就是为了方便统治者针对不同的案件作出不同的决定。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三族既可能是“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是“父族、母族、妻族”。

九族:通俗意义上讲包括父亲母亲,父亲的兄弟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妻子的兄弟姐妹。诛九族被认为是最残酷的刑罚。儒家有两种说法,一是“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自己的一族,已经出嫁的姑妈及其儿子一族,已经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族,已经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族;母族三指外祖父一族,外祖母的娘家一族,姨母及其儿子一族;妻族二指岳父一族,岳母的娘家一族。二是“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这其中的九族应是虚称,“九”自古以来就是最高数,诛九族就是指所有沾亲带故的人都会受到株连。

十族:这是最极端的,应该算是一种特例,自古以来只有一人受到株十族的惩罚,即明代学者方孝孺。十族比九族多出的一族即为他的门生,据说当时共处死了八百多人,可见古代统治者的冷血残暴。

关于九族都有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文章